为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于5月15日上午在办公楼601会议室召开了本学期第七次教研会议,陈伟、曾秋红、李坤泽、王慧玉等老师参加教研活动。教研室主任陈伟副教授主持会议。他首先对上周的教研室工作进行了小结,并就近期的重点工作进行安排。他强调,本期原理课的理论课教学任务快要结束了,老师们要做好上实践课的准备工作。
随后,会议进入集体备课环节。本次集体备课由王慧玉老师主讲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首先,她指出,本章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接着,她对本章主要内容作出概括: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波澜壮阔,是一幅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单一化建设模式到多样化发展道路的历史画卷,凝聚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人类文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历史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但是对它的运用必须与时俱进,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在领导人民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新成就,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接着,参会老师对本章的教学发表了意见。李坤泽老师提出,可以利用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提升学生兴趣。曾秋红老师指出,本章内容相对前面几章更容易理解,可适当结合时政热点进行讲解。
最后,陈伟副教授指出,本章教学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例如,讲授“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实践”,可以结合俄乌冲突这个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通过集体备课,老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水平;教研活动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文/李坤泽)
(图/杨瑞容)
(编辑/陈伟 汪玲芳)
(审核/刘蓉)